谈及中国的消防史最早可追溯到商代武丁时期,根据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所述,曾有奴隶在夜间放火焚烧奴隶主的三座粮食仓库,这也是文字出现后最早有关火灾的记录。此后,历代君主对于火灾的防范也日渐重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宰相管仲曾主张消防为关系国家贫富的五件大事之一,并提出了修订火宪的意见。著名思想家墨子也曾在《备城门》《杂守》等文中提出了许多防火措施,还详细列明了建造要求及数字规定,可谓是我国最早的消防技术规范。可见防火理念早已在古代中国深入人心,古代的明哲先贤们也研究和总结出了无数防火的方法并发明了许多实用的防火工具。 到了明代,皇宫的消防工作开始由禁卫军兼管。清朝康熙年间,开始设立防火班。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防火班人数不下200人。防火班又称机桶处,机桶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救火器具。这种国产救火器又称“水龙”,一般置于消防队宿舍以便防止突发情况。清代后对于防火器具的研究则更为深入。根据《大清会典》记载,清朝时紫禁城内曾有大水缸308尊,这308尊大水缸均置于殿门之前,称之为“门海”。但这些水缸并非单纯做观赏之用,其最重要的作用是防止宫殿内着火。这308尊水缸每尊可贮水3000多升,一般由几十个太监专门负责管理。每天专管的太监都会派劳役从井内吊水,一担一担直到将水缸装满。夏季需保证水质干净,没有异味;冬天则要保证缸内清水不结冰。太监们除了在缸口加盖之外,还会在大缸外围包上一层棉絮外套。在尤为寒冷的北方,有时甚至还需把水缸架在特制的石圈上,下燃炭火,昼夜不熄,以保持缸内清水不会冻结成冰。
在清朝光绪前,官民携手联合共同建设消防队伍,此时主要的灭火器也变为了水龙(又称“水铳”、“唧筒”)。和早期简易的水龙相比,此时的水龙已演变成需用人力扛拉的木制抬龙,加上水桶、吊桶、铜锣、行号、火把和油灯、大纛旗和各小旗(大、小旗均用蓝底白字)、梯子(竹制)、警铃、挠钩、刀锯、斧凿、杠索、灯笼、号衣、号帽、防火背心,就基本组成了古代消防队的全套装备。
而在现在,古时候的防火设备已经成为了文物需要我们的保护和铭记,消费者在日常的防火预防中更多的是使用昆山灭火器,昆山消防器材,昆山消防设备等。
